“懸賞1000元,求濟南工作,要求月薪1500元以上,有五險一金等福利待遇,簽訂正式勞動合同。”這是小馬在網上留下的“懸賞求職”信息。“我已參加了十幾場招聘會,簡歷也投了很多,但工作至今無著落,這才想起了網上懸賞求職的方法。”像小馬這樣懸賞求職的人不在少數,他們大多是在求職屢屢碰壁之后,才選擇在網上發布懸賞信息,寄希望于職客幫忙代于求職。
就業難催生職客行業
近幾年,高校畢業生不斷增多,就業壓力也隨之加劇,從伍億人才招聘網掌握的數據來看,2010年四季度才市仍然供大于求。僧多粥少就業難,找個好工作更難,于是就有人想出了在網上懸賞求職的方法,職客網應運而生。
在百度上搜索職客網,你會發現有四萬多條查詢結果,職客的運營模式是求職者以發榜的形式在職客網上發布求職信息,給出“懸賞費”的額度,并將全額“懸賞費”通過網上銀行劃定到指定賬戶,具有一定招聘資源的職客上網“揭榜”并與求職者聯系,雙方有合作意向即可在網上簽訂協議,職客幫助求職者牽線搭橋,求職者在確實獲得工作崗位后,職客以一定比例同網站分享“懸賞費”。
懸賞求職有褒有貶
對于這種新生的求職方式,部分求職者表示支持,他們認為現在的招聘會都是人山人海,往往是投了不少簡歷,卻都石沉大海,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,而通過職客求職是一種點對點的方式,成功率更高。
盡管職客方便了不少求職者,但并非所有人都對職客持支持態度。更多的求職者表示懸賞求職缺乏安全感,他們擔心信息發布后,可能會給求職者帶來潛在的信息泄漏風險。雖然現在一些網站對“職客”身份采取了電話認證、身份證認證等方式,但也不能保證這些人得到求職者信息后,不會用作不良用途。另外,他們表示還沒找到工作就先付費,一旦受騙將很難維權。
伍億人才招聘網進行的《花錢讓工作找你,懸賞求職是否靠譜?》的調查顯示,73.24%的受調查者表示可以理解這種求職方式,但不會進行懸賞求職,18.96%的受調查者認為即使懸賞求職也要結合自身的能力,僅有7.08%的受調查者認為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開辟一種新的求職渠道。
通過職客求職風險與機遇并存,傳統招聘網站仍是主流網絡招聘模式
不可否認職客本身確實存在一定的優勢條件,豐厚的“人脈”資源、暢通的信息渠道,這些條件確實能為求職者提供多元化的選擇,但新生事物的出現勢必也存在一定的風險。
首先,職客身份難以確認。目前,大部分職客都是在職HR,為了不讓公司知道其在外兼職,他們一般不愿透漏自己的真實身份,這不但為職客身份的確認帶來了難度,而且提高了求職者接收虛假信息、上當受騙的風險。
其次,如何界定求職成功沒有一個統一標準,只是由求職者和職客之間私下約定,是成功推薦面試、簽訂使用協議還是最后簽訂正式聘用合同,不同求職者和職客之間會有不同的約定,雙方也會簽訂網上協議,但這份協議是否具備法律效力很難界定。
再次,職客促成求職者就業最根本的法寶并非信息,而是人脈。即不少人是以“關系戶”的名義進入單位的,但這樣的關系并不牢靠,求職者進入單位后必須完全依靠自己的實力來生存,如果做不出成績,很快就會被淘汰,重新進入求職的激烈競爭中。
不少人認為職客開辟了一種新的求職方式,會顛覆傳統網絡招聘求職模式。對此,伍億人才招聘網人力資源專家表示,雖然職客有其存在的空間,也為求職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,但其風險難以防范。相對于這種新生的求職方式,通過招聘網站求職的方式更加安全,目前傳統招聘網站仍是主流的網絡招聘求職模式。
首先,正規招聘網站一般都具備工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、人才中介許可證及工信部頒發的ICP證,是合法的人才中介機構,這就為求職者提供了可靠的保障。
其次,招聘信息更安全。為保證求職者的合法權益,招聘網站對投放招聘信息的企業都會進行嚴格審核。以億伍人才招聘網為例,在信息審核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數據審核部門員工人數超過公司總人數的十分之一,對企業全稱即實名、經營許可證、企業提交的招聘信息等進行嚴格審核,一旦發現不符合要求或以各種名義讓求職者交納費用者絕不通過。
最后,大部分招聘網站對求職者不收取任何費用,并提供一系列的職場指導。另外,激烈的求職競爭能磨礪求職者成長,獲得經驗和知識,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清晰的定位。